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植物检验与检疫研究所(生物物种资源检测鉴定研究中心)(简称植检所)前身是 1954 年成立的农业部植物检疫实验室,实验室的成立,开创了我国植物检疫科学事业。1964 年国务院批准成立农业部植物检疫实验所,后因“文革”于 1969 年被撤销。1979年 3 月,国务院批准农业部植物检疫实验所恢复重建。2004 年 7 月,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成立,植检所为中国检科院的一个专业研究机构。
恢复重建后的四十年来,在各级领导的关怀下,在各兄弟单位的支持和帮助下,经过一代代科研工作者的共同努力,植检所继往开来,从小到大,由弱变强,逐步发展成学科齐全,设备配套,具备了较强的实力,能够承担国家生物安全领域的重大科研项目,开展国内外科学技术交流与合作,提供对外服务的植物检疫专业研究机构。与此同时培养了一大批植物检疫学科专业研究人才。四十年来,一代代科研工作者艰苦奋斗,努力攻关,在有害生物快速检测、监测、风险分析、远程鉴定、数字化标本、转基因检测、物种资源查验、生物信息学等方面取得了大量科研成果,并在检疫工作中得到应用,为海关、外贸等部门对外谈判、解决技术疑难问题和采取应急措施提供科学依据,为有关部门制定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单、法规、条例等发挥了重要作用。
目 前, 植 检所由外来生物灾害 防 控、 有 害 生物 预 警、 有 害 生物检测监测和物种资源与生物技术四个科研团队组成。现有人员 35 人,其中研究员 11 人,副研究员 12 人;拥有博士学位 23 人,其中 5 人博士后出站。植检所具有扎实的科研能力和技术开发能力,中国检科院成立以来,先后主持完成国家科技支撑项目、863 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公益行业科技支撑项目等 100 余项;主持在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 3 项;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国家科技奖 3 项,其中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1 项,科技进步奖二等项 2 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5 项,二等奖 21 项;发表论文 300 余篇;发布国家标准 53 项;获授权发明专利 70 项;出版专业书籍 28 部。全国植物检疫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和中国植物保护学会植物检疫学分会秘书处设在植检所。
开展植物检验检疫、生物物种资源和生物技术领域科技发展战略、科技创新体系、技术执法支撑体系、标准化体系研究工作;开展有害生物、濒危物种、遗传修饰生物相关的生物安全研究工作;开展植物源性产品质量安全评价研究及技术支撑工作;开展植物及其产品溯源、转基因植物检验检测、隔离检疫以及生物资源、相关菌毒种保藏、标准样品 / 物质等的应用研究和技术服务工作;承担农业、林业、口岸以及市场流通相关重大疫情和突发事件应对、检测、鉴定、复核、监测、根除的科技支撑和技术服务工作;承担植物及其产品市场准入的风险分析、监测预警、处置、监管等科技支撑工作;开展国内外相关领域合作与交流;承办上级交办的工作。生物物种资源检测鉴定研究中心挂靠在植物检验与检疫研究所。通过物种资源与生物技术团队开展相关业务。借助和利用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研究相关资源,搭建共享研究平台,追踪国际国内生物多样性和物种资源保护进展,对国家管制物种,包括已有以及新发现的重要动、植物资源进行分类、物种确认等分析鉴定工作,为物种资源查验和鉴定提供技术支持。
三亚中国检科院生物安全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是为落实国家海南自贸港发展战略、加快全球动植物种质资源引进中转基地建设设立的新型研发机构,由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联合三亚市政府共同建设。中心于2020年3月2日在三亚注册成立。
中心发展将聚焦海南自贸港建设,针对海南生物共性技术服务,瞄准中转基地、南繁基地检验检疫检测鉴定需求,建设集植物种质资源检疫鉴定、进出口植物种质资源库、植物检疫除害处理新技术应用示范基地、动物物种资源检疫鉴定、进出口动物种质资源库、微生物菌种保藏及鉴定、检验检疫标本馆等业务为主体的生物安全技术服务平台,为海南自贸港种质资源科技和生物安全供检验检疫科技保障和支撑。
中心宗旨是“立足三亚,面向全国,服务全球。”立足三亚,聚焦三亚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发挥中国检科院检验检测检疫技术优势,为全球动植物种质资源引进中转基地提供生物安全支撑;面向全国,围绕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服务国家生物安全战略和高质量发展;服务全球,为跨国种质资源获取、利用和惠益分享提供中国方案,引领全球种质资源检验检测检疫技术创新和治理路径。